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

該該叫之後要幹嘛

據說我曾經某次跟大人去健行的路上,一路上自己走,一路喊著還有多久才會到。據我爸的記憶是,我沒有吵著給大人抱,就一邊該該該,一邊走完。後來想,那該不會是因為記憶久遠而混雜的經驗吧?明明某次照片為證,出去玩的時候走不動了,被某位叔叔扛在肩上。

一路該著把路走完這種事,好像成了我的風格標記,做什麼事情總是先風風火火地叫一叫,發現沒人能代替自己作之後,又摸摸鼻子回去做完。

以前在台北上班時,有次哀嚎著東西不要再叫我改了/公文不要再來了,再來我就要從七樓的辦公室打開窗戶跳下去啦。

同事抬起眼皮看著我說:跳下去後再爬上來繼續作啊,不然怎麼辦。

就好像,教授說,你現在就是每天都要坐下來寫就對了。

不管路多遠,不管要不要該該叫,反正你還是得自己走,反正繼續走就是了。


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

雜物的啓示

前陣子讀了三本關於整理-或許並不精確-應該說,是三本談「物」「人」之間關係的書:《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》、《斷捨離》以及《零雜物》。

首先是《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》這本書,會讓我印象深刻的主因是它對於「收納」有全新的想法與概念。不是重新日復一日地整理某些根本沒必要留著的東西,而是應該以「怦然行動」為準則,捨棄以為「說不定什麼時候還會用到」的東西,只留下讓自己心動的物品。非常有趣的概念,之前已經看過類似的概念,例如已經超過三年不曾穿過的衣服就該捐出去,那表示它們其實也不太可能會被穿了。

《斷捨離》則是從更精神層面來討論「物」「人」關係(或許更進一步是「人 vs. 人」關係),因為忙碌還沒來得及讀完就放在台北了,或許下次回去再把它看完。最後帶著在飛機上看的則是《零雜物》,先是看了前言之後就對這本書相當感興趣,翻閱之後,發現相較於前兩本為翻譯書籍,這本書更貼近一般台灣人的生活經驗,不管是類似的經歷或是想法,或是在整理物品上遇到的困難,讓我在閱讀中,屢次心有所感。固然以目前的生活形態來說,要如作者完全「青豆化」仍有些困難,但透過閱讀,重新檢視自己的物質生活,倒也是獲益良多。

也因為看了書後,回台期間特別感到台灣是個鼓勵大量消費的地方。不管是每年慶不完的百貨公司折扣,還是以貼紙點數門檻鼓勵消費的便利商店,買買買,彷彿只有透過大量消費,才能挽救經濟(寫到這裡才想到,前幾年的消費券啊,到底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呢?)

每回在回台灣之前,都有雄心壯志想要整理自己的房間。自從離家念大學起,畢業、工作、賃屋居住,都會帶回不少私人物品,又在下一次移動的時候無法帶走,用不到的東西越來越多,自己都覺得那空間像是埋藏着化石的沈積岩,不曉得何年才會開挖考古。

對於「擁有」這件事有新想法,大概是在念碩士的時候,因為英鎊太貴,除了食衣住行,看戲旅行的娛樂之外,手上可支配的閒錢也不多;再者只待一年可能就要移動,海運所費不貲,因此我對於購買物品的準則是:要嘛便宜到屆時畢業丟掉也不心疼,要嘛就好好買個想要保存就一點的東西,到時候帶回台灣作紀念。大概是這個準則奏效,最後我除了帶上飛機的行李之外,只海運了一箱半的東西回家。

回台後又是另一個挑戰,由於租屋在外,生活開銷不小,總想要在日用消耗品上精打細算。不管是必備品如衛生棉牙膏牙刷洗衣乳,還是高價一些的保養品,一次購買大量總感覺比較便宜,但是庫存不但佔空間,有的又有保存期限,其實不適合大批採購。領悟了這件事後,我試著記錄日用品使用的時間,以此估算下次購買的時機。算了幾次後發現,其實折扣一定是會循環的,況且競爭的零售商一多,通路也常有特價,就不用怕錯過撿便宜的機會。

另一個則是「遞延享受」這事,小時候收到獎品禮物,總會因為捨不得用而把它收起來,收到最後可能自己都忘了,隨著年紀漸長,那些獎品也不見得合用,處理起來並不容易。某次在家裡整理東西,忽然發現民國八十年時,市公所(還是學校)送的兒童節塑膠鉛筆盒,被我遺忘了近二十年,現在當然用不到了,但該物品也沒有足以成為傳家寶的質感。為什麼一定要印上醜醜的文字,或是某某某鞠躬這類標記呢?想到這些東西應該也是花公家經費做的,或許是因為大量採購而無法提高物品單價預算,記得它們也不耐用,若拿來使用,末了應該也是因為破損而進了垃圾桶。唉,塑膠真的是個便宜材質,而我們濫用它又豈止二十年。

或許重新檢視關於「消費」「採購」的心態,才是從根本上解決雜物問題。想到丟棄的物品是辛苦掙的錢所買來的,下次便會在購買時更謹慎小心;另外,「免費」的東西或是各種炫目的贈品,要不就是消耗外部成本,要不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希望有朝一日,可以從這些迴圈裡畢業啊。

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

關於念博士這件事

大概我長得比較牲畜無害,走在歐洲街上還會被問路的那種臉(是說黑頭髮黃皮膚是外地人的機率很高啊,為什麼要來問我),最近,應該說2012開年以來,吸引了不少起心動念想念博士的人,來問我相關問題,而且清一色是女生。念到第二年,好像有比第一年懵懵懂懂的景況好一點,但又說不上來到底多的那點在哪裡。前幾天遇到一個同學,他苦笑地說覺得自己好像研究上沒什麼進展,我還安慰他至少寫了十幾本文獻探討啊,天曉得我也沒把握自己有比他好多少。

前兩天有個很可愛的妹妹也跑來問我類似問題,她後來發現自己無法接受每天坐在電腦/書桌前面一直唸書一直唸書的生活;對我來說那不是什麼大問題,我反而對於需要不斷講話跟陌生人開闢話題的社交場合很苦手,偶一為之可以,常常這樣真吃不消,而這是那位妹妹的專長。於是乎,我們都明白自己擅長與不擅長之處,也好。

又常有人問起我們家誰做飯,不管我或是書僮回答,通常會這樣問的是台灣人居多,然後好幾次伴隨著「你(太太)不是在唸書嗎?」的訝異。乍聽之下以為唸書跟煮飯好像是互斥事件,可是轉念想想,不管做什麼行業總是要吃飯吧?英國外食貴,自己煮很正常啊,而且只是我現在的職業是學生而已。當然有時候很想耍賴不煮時還是會跟書僮該該叫要他煮,但下一分鐘想到可能會等一小時才有得吃,而且菜裡可能還加了奇怪醬醬,就想說還是自己來好了。看來還是得百無一用,手無縛雞之力,才合乎「書生」的刻板印象,殊不知為了在漫長的研究過程中與自己相處,大家都會發展第二專長,這也或許是我媽知道我自己蒸蘿蔔糕跟揉麵團,會那麼訝異的原因。

有時覺得學術界應該換個名字叫「知識工作者」,如同紡織工廠女工紡紗作線織布,在電腦前敲敲打打的學術勞工織的更像看不見的織品;又有時,我覺得自己像一尾蠶寶寶,吃了好多好多桑葉之後,吐絲結繭,要等到蠶蛹羽化的那天,才能重見天日。而那天,說不定是論文口試之時。

漸漸覺得人生的一切都只是過程,不管成功或失敗,他們沒有終站。

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

榮耀時刻



前幾天洗碗的時候偶然聽到這首老歌,心情還滿激動的。比起終極保鏢原聲帶裡的煽情,我更愛這首勵志到不行的芭樂歌。最近成了林書豪的粉絲,不只因為他可以神奇地從板凳最深處冒出來突然變成全隊主力,更因他是化腐朽為神奇的「觸媒」,太熱血,也太漫畫。我不算是一個運動迷,我喜歡看的不是暴力打線豪華陣容,我比較喜歡那種兩邊拼戰對抗到最後什麼都不剩,只剩意志力與決心的情節(果然漫畫看太多)。

兩個人在此刻的際遇似乎不能再更極端了(嗑藥失志猝逝vs.迅速崛起暴紅),但他們都有了「生命中的榮耀時刻」。我最佩服林書豪的一點,是他似乎沒有迷失,在所有的訪問中他都強調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,他也不在乎這股狂熱會持續多久,贏球很重要,但甚至連這也不是他的最終目的,一個二十出頭的小毛頭可以有那麼好的心理素質真是難得。

這不是一個努力就一定能出頭天的時代,懷才不遇所在多有。失意時不灰心,得意時不忘形,好好活著,尋找自己生命中的榮耀時刻,也是一輩子的功課吧。

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

我們不要傷心了


昨天出門一整天,眼皮一直跳,書僮說可能是天氣冷,我以為是因為睡太少之故。很滑稽地拿暖暖包熱敷眼睛,卻也沒用。暗暗希望它不是什麼壞預兆。沒想到一回家開電腦就看到壞消息,頓時間兩個人心情都盪到谷底。睡前,書僮說想聽聽萬芳的歌「我們不是永遠都那麼勇敢」,聽完,我放了我比較喜歡的「我們不要傷心了」,看底下的註解,纔知道是因為逝去的朋友而誕生的歌。

一夜輾轉難眠,還做了惡夢。心情很是低落,對於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,也不捨生者的悲傷。「到了這個年紀,我們真正開始必需面對死別。甚至不是長輩,而是同輩。隨著年齡增長,我們明白,這樣的傷心只會一直­繼續再發生,不會停下來。」即使明白這道理,心裡的難過還是那樣真實,不因理解而少痛幾分。

經歷過幾次類似的傷痛,後來對於生別離倒稍微看得開一些,彼此微笑揮手祝福,希望對方有更好的生活,即便不能常見面,還是可以互通消息,稍稍彌補無法長相左右的遺憾。至於死別,雖然可以想成對方雖然在同一班列車上,他的目的地先到了,下了車,我們彼此揮手,車還是得繼續向前。

只是經常還是會想:如果還能多一些些相聚的時光,該有多好?

想到去年夏天回台灣,兩歲半的姪女見著小姑姑我很是興奮,半夜醒來見我睡在旁邊,問我:姑姑,你從英國回來嗎?你從英國坐飛機回來嗎?姪女有大玩伴很開心,可我馬不停蹄地在邀約中趕場,有一天臨出門要去台北,我媽要姪女跟我說掰掰。

那孩子嘟著嘴說:「我不喜歡說掰掰。」

我媽第一個反應是小孩怎麼可以沒禮貌,那當下我忽然覺得,她不是在鬧脾氣。顧不得可能會遲到,還安撫姪女說等姑姑從台北回來就陪你玩。

兩歲半的孩子,總是被大人帶來帶去的吧,再怎麼好玩的遊戲,怎麼合拍的玩伴,都有說掰掰,各自回家休息的時候;就像再怎麼好玩的派對,也總有散攤的時候。

三十歲的大人,也不喜歡說掰掰,不喜歡玩得好好的卻非得要結束遊戲不可。只是我們也得收起惆悵,繼續往前,然後,把那些回憶好好收著,知道已經提早抵達彼岸的人,永遠可以在回憶裡活著。

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

挪威紀行(四)

Bergen街景
信任的幸福


七二二爆炸案發生當天,我在圖書館昏天黑地地寫Essay,忽然間看到噗友說,奧斯陸發生爆炸案。連忙打開BBC,忙碌的Timeline還有現場連線,讓人害怕,該不會又是一起恐怖攻擊吧?

最駭人的是,兇手隨後到了烏托亞島,對著島上參加政黨夏令營的學生掃射。

因為這起事件,我們又談了挪威人的生活方式。與英國的階級制度不同,他們的王室、總理,經常與人民沒有距離,一般人的居住地址也很容易在網路上查到。這令我大驚,至少在英國,我曾經被朋友提醒,不要隨意讓別人知道你的地址,以免身份被盜用。

我們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,提防陌生人,以策安全。那為什麼挪威人可以如此放心?這樣的慘劇會影響他們對人的態度嗎?至少,從事件發生後的第一時間,挪威人作出的反應看來,他們相信的價值跟生活方式,是沒有被撼動的。

搭Hurtigruten從Trondheim到Bergen,下船時,船長說這是挪威第二大城,忽然想到,那我們此行足跡踏遍挪威三大城囉?雖然這並不是計劃的一部分。抵達那天是週日,街道冷冷清清,書僮拿出民宿訂房的確認信,跟我說走大約15分鐘會到,他同時印下Google map以茲證明。只是,當我們沿著街道走去,看著大街結束於約100階的階梯前,而尚未見民宿蹤影,我氣喘吁吁,說再也不要相信他估的步行時間,這樣走哪可能只有15分鐘。書僮把確認信交給我,他去找路,我這才有時間細讀信裡的內容。

一間雙人房附衛浴以及小廚房,還有隔日早餐。不用先附訂房費用,也不用留信用卡卡號,臨時取消也沒有費用,信裡說,他們完全信任我們。

這,真是非常難得啊。不由自主地想像:那萬一客人沒出現,準備的食材怎麼辦呢?萬一本來以為會客滿,而拒絕其他客人,不就少賺錢了嗎?

不知是大家都這樣,還是這家民宿特別。

抵達民宿時的天光


信步走下山坡,按圖索驥找到一家Bar吃晚餐,雖然是下午四點多,天色一下就暗了。我們沒什麼特別計劃,只想著搭纜車到山頂上看夜景,然後好好休息。

Bergen夜景,很美,但是站個半小時就快凍僵了。

纜車內,今天乘客不多。

民宿的廚房五臟俱全地備好基本料理道具,還有咖啡壺,甚至連咖啡粉跟茶包都準備好了,這裡的茶葉也是Twinings的伯爵茶,生意作真大啊這牌子。

隔天的早餐,盤子上棕色的起司有牛奶糖味,是挪威特產

入住時老闆娘要我們在小白板上填好隔天想吃早餐的時間,最早從七點開始,她可以確定幾點該準備好。入睡前我叫書僮去填個八點半好了,後來他說,大家都填九點半,呃......

隔天是個週一,博物館多半沒開,但是店家跟餐廳都有營業。出門時正在下雨,想到書僮的老師告訴我們,Bergen是個多雨的古城,我笑說我們從倫敦來,沒在怕的......書僮想逛街,我也就從善如流地去逛書店超市設計店,恰好是折扣期,一只耶誕花圈只要50克朗,台幣250塊,5英鎊,而我之前在倫敦找了好久都買不下手,當下見獵心喜,快快購入,是說,為什麼要大老遠從北歐買一個過11個月才會用到的東西回家呢,除了歐巴的貪小便宜外,無他解啊。

逛到中午,雨勢稍歇,去看魚市場還有Bryggen木房子,一整排小店也全是設計商品,找到民宿老闆娘推薦的餐廳吃過午飯,繼續隨意走走作市區觀光。這次挪威行看到的亞洲觀光客極少,在Bryggen倒是看到了一團亞洲人,猜不出是哪國人。

Bryggen,是世界文化組織認定的文化遺產。Bergen同時也是千禧年的歐洲文化之都之一。

不一會兒,雨又開始大了起來,略顯狼狽地,我們決定回民宿休息,拿行李。老闆娘讓我們用客廳一角整理行李,休息,發呆。忙到一個段落,她跑來跟我們說再見,然後說,離開時幫她把門帶上就好。

呃,不用鎖嗎?

幸好這次前往機場的路程還算順利,雖然預定買票的遊客中心很準時地在四點關門,我還是巧遇了關好門要下班的工作人員,告訴我該去哪裡等車。挪威航空飛倫敦的班機全滿,起飛時,看到天上一輪滿月,啊,再半個月就要過年了啊。沒看見極光,倒是看到了雲上的滿月。

在飛機上無法入睡,看到挪威航空廣告去芬蘭看極光的廣告,算算片尾說的價格,對照台灣出發的極光團團費,我想,我們還可以多追幾次綠光。

然後,我想書僮一輩子都不會再忘記帶護照出門的。



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

挪威紀行(三)

戀愛像暈船?


我們坐的船,LOFOTEN。
在小威家叨擾一晚,有吃有喝有聊,至為感謝。還要謝男主人隔天上午專程送我們到碼頭,否則再度拖行李去搭公車,實在是對我們兩隻弱雞的考驗。

Hurtigruten,世界上最美的海上航程。我承認我在規劃行程時還滿懶惰的,在書僮提醒我極光不是那麼容易看得到,還有沒有別的景色想看?「那,如果看不到極光,至少可以看看峽灣,那就去搭Hurtigruten吧!」(重點是學生還可以買便宜很多的折扣票。)兩個土包子買了outside cabin的艙房,滿心以為會在房間內看到海景,結果進房放行李,說好的窗戶呢?

「因為安全考量,冬季時這個艙的窗戶會關閉。」那,那我的幻想只有在比較貴的艙房才會實現嗎?呃......

無論如何,大船出港總是讓人興奮,坐在沙龍裡頭遠望峽灣景色,加上雪跡點點,彷彿置身耶誕卡上。

正想挪動椅子換個角度看風景,發現椅腳被鎖住了。我心想:幹嘛這麼小氣?怕人太擠搶位子嗎?(好傻好天真)這天天氣不是很好,過不久日落又下起雪,看完書,乾脆在艙房休息一會再吃晚餐。

用餐時環顧四週,要不是銀髮族,就是家族旅行,我們兩個顯得特別。三道菜的晚餐,前菜的鹹肉配上醬汁頗為開胃,主菜的燻鮭魚跟新鮮鮭魚排的搭配也挺合拍,特別的是甜點,加了香草粒的鮮奶油配上有mulled wine味道的莓果醬,讓書僮讚不絕口。用完晚餐,抵達中停點Molde,船長廣播,乘客不妨下去走走,建議路線是main street走到教堂。飯飽,書僮迫不及待要下船。

「欸等我一下。」
「幹嘛?」
「我要喝杯茶嘛。」
「你這英國人!」

Molde街頭的設計店櫥窗,這就叫「北歐櫥窗」吧

夜已深,又是週末,街上的店都關了,只有櫥窗的燈還亮著。街道頗為寂靜,只有少數的便利商店還開著,看到Mix & Match的糖果半價,兩人還跑進去,隨意買了些看起來很好吃的糖果嘗鮮。
這裡也有賣KitchenAid


港口的夜景

一邊吃糖果,一邊在沙龍裡看BBC World News,不知道是節目太無聊,還是身體太疲倦,看著看著不禁打起瞌睡,乾脆回艙房睡覺。行走間,感覺船身比白天晃得更大,書僮說,躺著會舒服些。

果然,躺著就覺得不太暈了,試圖放鬆自己的身體,想像睡在搖床上(或是,遊樂園的海盜船上),一邊聽著海浪的聲音,迷迷糊糊間,我忽然想到,該不會嬰兒在黑暗的子宮中,就是這種感覺吧?

某段睡眠的恍惚間,好像聽到船在鳴笛,是兩船相會嗎?「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,你有你的,我有我的方向......」

徐志摩當年不曉得有沒有暈船。

夜裡,船身晃動時,放在桌上的水杯跟雜物,不斷地來回在桌上滑動。末了書僮受不了,乾脆起身把它們放在地上的箱子裡。

隔天吃早餐時,頭暈依舊,坐下來才想到難怪桌椅要鎖著,不然早就晃到海裡去了吧?

「是啊,你沒看過海上鋼琴師1900嗎?」

船上自助式的早餐頗為豐盛,麵包起司煎蛋水果一應俱全。為了壓制時而襲來的不適感,我喝了熱茶又吃了橘子,不知是吃得太飽,還是橘子惹事,才剛回到艙房,一股酸意湧上......我只能說,世界上把廁所放在離入口很近的地方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
想到小威說她自己的暈船經驗,頓時想到我在希斯洛機場的Boots看到暈機藥,在那當下,完全沒有一絲絲「我需要它」的念頭進入腦子裡。

就算暈船也值得的美景

下船到卑爾根後,即便腳踏實地半小時,還是覺得自己頭在暈。想起有人說戀愛像暈船,那聽起來,這人的戀愛經驗頗糟糕的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