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

雜物的啓示

前陣子讀了三本關於整理-或許並不精確-應該說,是三本談「物」「人」之間關係的書:《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》、《斷捨離》以及《零雜物》。

首先是《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》這本書,會讓我印象深刻的主因是它對於「收納」有全新的想法與概念。不是重新日復一日地整理某些根本沒必要留著的東西,而是應該以「怦然行動」為準則,捨棄以為「說不定什麼時候還會用到」的東西,只留下讓自己心動的物品。非常有趣的概念,之前已經看過類似的概念,例如已經超過三年不曾穿過的衣服就該捐出去,那表示它們其實也不太可能會被穿了。

《斷捨離》則是從更精神層面來討論「物」「人」關係(或許更進一步是「人 vs. 人」關係),因為忙碌還沒來得及讀完就放在台北了,或許下次回去再把它看完。最後帶著在飛機上看的則是《零雜物》,先是看了前言之後就對這本書相當感興趣,翻閱之後,發現相較於前兩本為翻譯書籍,這本書更貼近一般台灣人的生活經驗,不管是類似的經歷或是想法,或是在整理物品上遇到的困難,讓我在閱讀中,屢次心有所感。固然以目前的生活形態來說,要如作者完全「青豆化」仍有些困難,但透過閱讀,重新檢視自己的物質生活,倒也是獲益良多。

也因為看了書後,回台期間特別感到台灣是個鼓勵大量消費的地方。不管是每年慶不完的百貨公司折扣,還是以貼紙點數門檻鼓勵消費的便利商店,買買買,彷彿只有透過大量消費,才能挽救經濟(寫到這裡才想到,前幾年的消費券啊,到底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呢?)

每回在回台灣之前,都有雄心壯志想要整理自己的房間。自從離家念大學起,畢業、工作、賃屋居住,都會帶回不少私人物品,又在下一次移動的時候無法帶走,用不到的東西越來越多,自己都覺得那空間像是埋藏着化石的沈積岩,不曉得何年才會開挖考古。

對於「擁有」這件事有新想法,大概是在念碩士的時候,因為英鎊太貴,除了食衣住行,看戲旅行的娛樂之外,手上可支配的閒錢也不多;再者只待一年可能就要移動,海運所費不貲,因此我對於購買物品的準則是:要嘛便宜到屆時畢業丟掉也不心疼,要嘛就好好買個想要保存就一點的東西,到時候帶回台灣作紀念。大概是這個準則奏效,最後我除了帶上飛機的行李之外,只海運了一箱半的東西回家。

回台後又是另一個挑戰,由於租屋在外,生活開銷不小,總想要在日用消耗品上精打細算。不管是必備品如衛生棉牙膏牙刷洗衣乳,還是高價一些的保養品,一次購買大量總感覺比較便宜,但是庫存不但佔空間,有的又有保存期限,其實不適合大批採購。領悟了這件事後,我試著記錄日用品使用的時間,以此估算下次購買的時機。算了幾次後發現,其實折扣一定是會循環的,況且競爭的零售商一多,通路也常有特價,就不用怕錯過撿便宜的機會。

另一個則是「遞延享受」這事,小時候收到獎品禮物,總會因為捨不得用而把它收起來,收到最後可能自己都忘了,隨著年紀漸長,那些獎品也不見得合用,處理起來並不容易。某次在家裡整理東西,忽然發現民國八十年時,市公所(還是學校)送的兒童節塑膠鉛筆盒,被我遺忘了近二十年,現在當然用不到了,但該物品也沒有足以成為傳家寶的質感。為什麼一定要印上醜醜的文字,或是某某某鞠躬這類標記呢?想到這些東西應該也是花公家經費做的,或許是因為大量採購而無法提高物品單價預算,記得它們也不耐用,若拿來使用,末了應該也是因為破損而進了垃圾桶。唉,塑膠真的是個便宜材質,而我們濫用它又豈止二十年。

或許重新檢視關於「消費」「採購」的心態,才是從根本上解決雜物問題。想到丟棄的物品是辛苦掙的錢所買來的,下次便會在購買時更謹慎小心;另外,「免費」的東西或是各種炫目的贈品,要不就是消耗外部成本,要不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希望有朝一日,可以從這些迴圈裡畢業啊。